主页 > 新闻中心 >

配合比是混凝土的灵魂

发布时间:2025-07-02 09:46 所属栏目:新闻中心 浏览量:

1.旧的配合比和现代混凝土的不适应性

为什么说旧的配合比理论指导不了现代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主要原因就是旧的配合比理论是以比表面积法为依据的。而随着现代混凝土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具体的配合比工作中,用旧的比表面积法指导配合比工作,已经出现了很大的误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旧的配合比理论认为,砂率对强度有直接影响。砂率越高,强度越低。在现代混凝土中,砂率的大小对强度已经没有明显影响。尤其是在较大水灰比时。
旧的混凝土理论中,水灰比和强度是最重要的关系式,即水灰比越大,强度就越低。在现代混凝土中,特别是对 C40 以上混凝土,理论和实际的实验数据找不到相关性。作者近些年在几个机场做的部分干硬性混凝土配合比。水灰比从 0.38 到 0.45,试验的结果使作者认为:当水灰比在这个区间时,强度的大小和水灰比的大小没有相关性。
现在,根据比表面积理论作出的水灰比原则、砂率选取原则、水泥用量选取原则,根据作者的分析,都出现了错误,这就说明过去的配合比理论已经不适应现代混凝土了,也就是说,用老的配合比理论来指导现代混凝土,已经是错误的了。
这一点,从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2000 年版)中,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在这本规程中,做配合比的第一步就是水灰比的确定,第二步是水泥用量的确定,第三步是砂率的确定。而这三步如何确定,主要是以比表面积的理论为基础的。而这个理论根据作者在施工现场的经验发现,对指导现代混凝土已经是错误的了。
2.原因和困惑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情况?这主要是由于近二十年来,混凝土科学技术出现了以下的重要变化。
2.1粗骨料
    在 20 世纪以前,加工粗骨料的机械采用挤压式的工作原理(即颚破式)。这种方式生产出来的碎石,针片状含量远大于规范要求,对混凝土的强度影响较大。而现在我们采用的破碎机械,其工作原理是锤击式(即锤破或反击破)。
采用这种方式破碎的粗骨料,针片状含量完全满足规范要求;过去粗骨料粒径一般用 2~4cm,大于当前高性能混凝土中大多数采用的 1~2cm 粒径。粒径的减小使原来粗骨料颗粒内部的软弱面和解理面对混凝土强度的负面影响降低,也使水泥石与骨料粘结面,这个薄弱环节对强度的负面影响降低;过去的混凝土粗骨料用量较大,一般在 1200kg/m3 左右,而现在的高性能混凝土其粗骨料用量一般在 1000kg/m3 左右。粗骨料用量的降低也使其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程度大大降低。
    2.2水泥灰

      在 20 世纪以前,由于施工工艺落后,高效减水剂未投入使用等原因,我们在工程中实际使用的混凝土,其水灰比极少有小于 0.4 的。而现在,随着高效减水剂投入使用,各种新的矿物掺合料被大量使用,水灰(胶)比小于 0.4 的混凝土被广泛用于工程中。

 2.3强度
     在 20 世纪以前,工程中使用的基本上是 C30 以下混凝土。那时候 C30 被人们认为就是高强度等级混凝土。现在,C40 以上混凝土在工程中的用量已远大于 C30 以下混凝土。建筑物中的重要结构,如板、梁、柱等,已基本上不使用 C30 以下混凝土了。

  2.4水泥细度
     在 20 世纪以前,由于受水泥生产技术落后的局限,水泥的细度很难达到 300m
2/kg 以上。而现在,随着机械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现在 42.5水泥的细度一般在 330~350m2/kg之间,52.5 水泥的细度一般在 380m2/kg 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了 400m2/kg。水泥细度的增加使比表面积的大小对强度的影响力大大减弱了。
3.对建立现代混凝土配合比理论的思考
作者对做现代混凝土配合比时要坚持的几个重要原则先做必要的说明。

3.1 坍落度
首先要考虑的是坍落度,这是最重要的。坍落度的大小当然与混凝土结构的尺寸,是钢筋混凝土还是素混凝土及钢筋的密集程度,地上还是地下及是否是高层建筑,是泵送还是现场搅拌,是冬天还是夏天,水泥情况及强度等许多因素有关。
我们要明确的是,坍落度是我们施工工艺的需要,而不是混凝土或工程的需要。我们的施工工艺水平,不能把坍落度小的混凝土注入这些构件,并保证它们的密实性。所以,必须确立的原则是,增加坍落度,是当前施工工艺水平的需要。
现在,我们反思这一原则的变化,对混凝土和工程的质量,特别是耐久性,是有利还是无利?
首先要分析研究,高效减水剂都带来了哪些变化?主要是水灰比的大幅度降低。现在工地上很少用到水灰比大于 0.5的混凝土,特别是水胶比,就更低了。混凝土的单方用水量也基本上被控制在 160kg 以下,这些都是高效减水剂带来的变化。这些变化使混凝土的 28 天强度更高了,施工时工人的劳动强度降低了。但同时我们要看到,放弃优先使用干硬性混凝土这一原则,出现了一个大的变化,就是单方混凝土的容重降低了。粗骨料用量同时也降低了。这使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变差了,产生收缩裂缝的可能性增加了。
还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也是目前科技界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使用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的质量和耐久性带来的负面影响。许多人通过试验认为,高效减水剂增加了混凝土的收缩,增加了产生裂缝的可能性。特别是加速了干缩,这些都对耐久性带来了极不利影响。作者根据自己的工程实践,也赞同这一看法。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尽可能降低坍落度,重新提倡优先使用干硬性、半干硬性或塑性混凝土,尽可能少用大流动性混凝土,仍然是目前情况下做好配合比的第一指导原则。
3.2 粗骨料
在满足强度和施工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粗骨料用量应该是配合比的重要原则。粗骨料的减少就会提高砂浆浆体的体积,而浆体体积的增加就会使裂缝发生的可能性增大,如果是暴露在空气中的构件,干缩变得相对严重,耐久性变差。同时也使水泥用量增加,工程成本也随之会增加。
由于作者在工程实践中没有使用过断档级配法,所以,一直提倡使用连续级配。目前,当碎石采用锤破或反击破,而非颚破时,我国 2~4cm 规格碎石的针片状含量已基本满足规范要求。在此情况下,当构件的钢筋间距在 8cm 以上时,作者认为,粗骨料的最大粒径应为 4cm,而不是 2cm。
     3.3 水泥用量
在满足强度和施工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水泥用量是配合比的重要原则。水泥用量过大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水化热过高,裂缝增多,抗冻抗渗性能下降,发生假凝的可能性增大,耐久性变差,工程成本随之增大,也对环境保护不利。特别是细度大于 380m2/kg、终凝时间低于 3 小时的水泥,负面影响可能就更明显、更严重。所以,我们应考虑尽可能降低水泥用量。
以上是作者认为做好现代混凝土配合比的三个指导原则。和过去尽可能降低砂率和水灰比的指导原则相比,变化较大。作者经过实践认为,对现代 C40~C60 混凝土,砂率和水灰比对混凝土各项性能指标的影响已经变得复杂,是提高好还是降低好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所以,尽可能降低砂率和水灰比已不能作为现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指导原则。
以上原则在指导一个具体工程的配合比设计时,意义很大。比如,在试验室做配比时,粗骨料用量由 1450kg 到1500kg、水泥用量由 300kg 到 330kg,进行小量的调整时,对混凝土强度和其他性能指标影响不是很明显,试验室就很难对比出优劣来。但用以上原则进行取舍,就比较方便。
在现代混凝土中,以下几个问题可能同时成立:

(1)粗骨料用量越来越大;

(2)水泥用量就越来越小;

(3)混凝土体积稳定性就越来越好;

(4)坍落度就越来越低;

(5)混凝土的单方重量就越来越大;

(6)裂缝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

综上所述,混凝土耐久性就越来越好。
下面以 C50 混凝土为例,讨论现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具体步骤。作者经验如下:
第一步:根据工程实际,确定使用何种混凝土。干硬性混凝土、半干硬性混凝土、塑性混凝土还是高性能混凝土。
在满足施工工艺、施工环境、构件尺寸和钢筋密集程度要求的前提下,应优先考虑使用干硬性混凝土,其次是半干硬性混凝土,其次是塑性混凝土,再其次是高性能混凝土。
第二步:确定单方混凝土容重。
根据作者经验,干硬性混凝土的容重在 2480~2550kg/m3之间,半干硬性混凝土的容重在 2430~2480kg/m3之间,塑性和高性能混凝土的容重在 2380~2450kg/m3之间。做配合比时取大值还是取小值,主要与粗骨料的视比重有关。
第三步:确定胶凝材料用量。
干硬性混凝土水泥用量在 280~330kg/m3之间,半干硬性混凝土水泥用量在 320~360kg/m3之间,塑性混凝土水泥用量在 380~450kg/m3之间,高性能混凝土水泥用量在450~500kg/m3之间。
第四步:确定粗骨料用量。
干硬性混凝土粗骨料用量在 1380~1450kg/m3之间,半干硬性混凝土粗骨料用量在 1330~1380kg/m3 之间,塑性混凝土粗骨料用量在 1250~1350kg/m3之间,高性能混凝土粗骨料用量在 1000~1300kg/m3 之间。
有了以上四个步骤,其他如砂率和用水量就会随之确定下来。
 

 

 

电话:025-58679896 邮箱:30681814@qq.com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天元东路228号莱茵铂郡704室

Copyright 2006-2023 南京中九新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2021028545号-2 网站地图 XML地图